媒體報道
【今日玉環(huán)】勞模王建君:在毫厘世界勇攀高峰的“光明使者”
點擊次數(shù): 1361 信息來源:今日玉環(huán) 作者:呂瓊雅 編輯: 發(fā)布時間:2021/5/24在患者眼中,她是“光明使者”。從醫(yī)20余載,她讓5000余名白內(nèi)障患者重見光明。她就是市人民醫(yī)院健共體集團總院眼科主任醫(yī)師王建君,曾獲得浙江省五一勞動獎章、浙江省優(yōu)秀眼科醫(yī)師等榮譽。
治病也治心
她是溫暖“鐵三娘”
寫病歷、診斷病情、做手術……這是王建君每天要重復的事情,也是她20余年的工作日常。5月20日上午,記者見到了正在為患者做眼部檢查的王建君,臉上帶著笑意、平易近人是她留給人最直觀的印象。但對待工作,雷厲風行的她被同事稱為“鐵三娘”。
該院眼科副主任醫(yī)師陳慧云與王建君共事了近20年。“她每天的工作都排得滿滿當當?shù)模袝r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,遇到病人需要手術時,她也是隨叫隨到,我真的很佩服她。”陳慧云說。
對同事們給予的褒獎,王建君卻不以為然,她始終認為自己只是做了該做的事,“干一行愛一行,既然選擇了從醫(yī),就應該對患者負責,做醫(yī)者該做的事。”
在采訪中,記者發(fā)現(xiàn),來眼科就診的大多是中老年人,他們患有白內(nèi)障、青光眼、糖尿病眼底病變等病癥,飽受病痛折磨。每次診治時,王建君總是以溫柔、親切的態(tài)度幫助患者。
當天,患有白內(nèi)障的林阿婆來看病,因擔心病情,老人忍不住抽噎起來。王建君扶了扶老人的肩膀,溫柔地鼓勵道:“大媽,不要害怕,只要放平心態(tài),配合我的治療,會有好的效果的,我看您勇敢得很呢!”老人不禁會心一笑,順利配合完成檢查。
類似的情況不在少數(shù),憑借醫(yī)者仁心,王建君與患者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。她良好的口碑被患者口口相傳,不少患者都是慕名而來。
“每當我為病人揭開紗布,看到他們重見光明時流露出來的喜悅之情,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幸福。”王建君說。
精細又精益
她在毫厘世界攀高峰
“眼科手術是世界上最精細的外科手術,每一次手術對醫(yī)生來說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驗。”為此,王建君總是孜孜以求,不斷在醫(yī)術上追求精益求精。
眼科手術大部分需要在顯微鏡下進行,稍有差池就有可能給患者帶來嚴重后果。“手術中一定要沉住氣。”王建君說道。臺上一分鐘,臺下十年功。單單一個“穩(wěn)”字,沒有多年的行醫(yī)經(jīng)驗其實很難達到。
在醫(yī)院工作多年,王建君積極開展白內(nèi)障人工晶體植入術,組建我市首個眼視光學中心,并于2000年在玉環(huán)率先開展白內(nèi)障超聲乳化+人工晶體植入術,讓市人民醫(yī)院成為我市較早開展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手術的醫(yī)院。
在王建君看來,眼底是一個無邊無際的浩瀚世界,治療的關鍵不僅要守、更要攻。為此,王建君總是樂此不疲地攀登技術高峰。2014年,王建君又成功開展白內(nèi)障超聲乳化微切口手術,將白內(nèi)障手術切口縮小到1.8毫米(以前的白內(nèi)障手術切口有7至8毫米,后來,白內(nèi)障超聲乳化手術將切口縮小到3毫米,微切口是1.8毫米。)。
“切口越小,越有利于病人康復。但對醫(yī)生來說,手術難度也加大了,對技術的要求非常高。但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用手中的手術刀切除患者的病痛。”王建君說。
http://www.jryh.com.cn/html/2021-05/24/content_18003_4497831.htm